每一個可以努力的日子,都是一份厚禮。
生活隨筆
其實,我是一枚文學青年。。。
優秀的習慣
2016 1月 24th
創業維艱
2015 7月 12th
信息量
2014 7月 26th
突然感到無比贊同 Livid 關於“信息量”的闡述。
信息不對等在這個世界無處不在。香港本地的電子商務並不發達,就有那麼一群人,專從大陸的淘寶網購入新奇的產品,快遞運至本地便加價甚至以數倍的價錢賣出。所謂商業,不就是利用這種不對稱的信息低買高賣的牟利活動嗎?差價便是信息的價值。代碼、技術並不是你所處的信息產業的全部,核心仍然是“信息”。
你通過上網讀書獲取信息,你通過工作寫作輸出信息。所以你所做的就是傳遞你所了解的信息,用你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量去為這個世界產生有益的價值,同時換取回報的薪水。日復一日。人的一生本質就是在與周遭的世界進行信息的交換。
你需要不斷積累自己所熱愛的方向上的信息量。歸納和整理。丟棄那些質量低劣的,分享那些深刻有趣的。
不間斷地學習就是龐大的輸入,當你積累和總結到了某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相當多的人需要你所積累的信息,去創造,去改變。輸出,幫助別人,這個世界自然也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物理學家可能會將眼前的事物看作一堆原子夸克以及力的相互作用;法律學者則會解讀出人類社會中什麼是公平正義;而你看,在一個 IT 人眼裡,世界就是上面這個樣子。潛移默化中,這樣的信念會成為你價值觀的一部分。
2013 時光機
2014 1月 5th
言論的邊界
2013 10月 20th
我之前對於香港的法制和自由的印象可能大部分來自於媒體或網絡,諸如每年六月第 4 天的維多利亞公園,或者七月第 1 天數十萬人的街頭。這些新聞標題和數字給人的感覺只是字面上的意義,而往往是在你自己親身體驗一番,燭光和吶喊後,你才會發自內心的感嘆:“這個地方,這一刻,我是自由的。”
媒體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媒體可以操縱民意。在一個新聞自由的地方,媒體總是熱衷於報道負面的消息,“搞一個大新聞” 來博觀眾眼球。譬如我每天上班在地鐵都會看的一份日報,關於中國大陸的新聞版面從來都是“黑出翔”的節奏。“客觀中立”不過是一套說辭罷了,各種鮮明犀利的報道和文章才會迎合大眾的娛樂心理。
這當然會讓我產生對自由的困惑。言論自由真的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果真這樣,那誹謗、寫勒索信都不會入罪,因為它們都只是說說寫寫,欺詐、在法庭作偽證也都不會判罪了。若非如此,即不會有絕對的自由,那麼 邊界 在哪裡?《批評官員的尺度》為我們講述了關於“言論自由”這個議題。
所謂公司
2013 7月 6th
你不可能說服我
2013 6月 22nd
最近讀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博客,叫做“學而時嘻之”。博客的副標題是“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作者給自己貼上了“賽先生門下”、“職業物理學家”、“盡量用數據說話”幾個標籤,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即使談論的是社會或政治話題,卻也確實都瀰漫著一股嚴謹的科學精神。也難怪,幾乎每篇文章都能上雜誌並獲得廣泛的討論。
生命的熱度
2013 6月 15th
有時候你會突發感慨——減肥的最佳途徑就是大病一場。按照程序員的體型發展,你已然達到身懷六甲的節奏。然後就是恰如其時的一場生病,頭暈、腹瀉、無力。一夜回到解放前。端午節這幾天幾乎就是宅在家裡睡過去了,內心猶如 N 年前因為睡過了整整一個周日下午而深感負罪,什麼都沒做,而時間消逝了。你本可猶如 N 年前多做一套模擬試題一樣,多讀一本書,多寫一點文字,見見朋友,或者看一部想看的電影。
時光似乎在瞬間就過去了,當你想要開始寫點什麼的時候,頭緒太多,卻突然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躺在床上隱約間做了幾個白日夢,但不確定,昏昏沉沉,整個世界都處於一種模稜兩可的狀態。好像一部情節凌亂的故事片,帶你去到你從未想到自己會去的地方。
財富觀
2013 4月 28th
我以為一個青年在大學時代,世界就已經完全呈現在他的面前,人生要走一條怎樣的道路,基本上也已經定型。現在我知道我錯了,關於過去未來,只因為我還見識太少。旅居香港,更龐大的世界撲面而來,形形色色的人和源源湧入的信息壓迫,不斷顛覆我對世界、人生和價值的看法。
我毫不掩飾自己對於財富的渴望。但是財富從何而來呢?金錢並不等同於財富,王建碩 認為 在某一個時刻,錢的總量是固定的,有人多一塊,就必然有人少一塊。但是財富卻不同,他舉了一個例子:你開始把自己的一個壞了的相機修好了,這個時刻你的錢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你的財富發生了變化,你變得比原來多了一個“好相機減去壞相機的差價”那麼多財富,廣義上來說,整個人類社會的財富增加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