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博客,叫做“學而時嘻之”。博客的副標題是“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作者給自己貼上了“賽先生門下”、“職業物理學家”、“盡量用數據說話”幾個標籤,細細品味每一篇文章,即使談論的是社會或政治話題,卻也確實都瀰漫著一股嚴謹的科學精神。也難怪,幾乎每篇文章都能上雜誌並獲得廣泛的討論。

最近的一篇談到人與人之間的爭論,幾乎不可能改變什麼,誰也說服不了誰,反而讓自己的立場更加堅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在工作中我也經常 遇到 這種狀況。文章提到了兩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印證我們已有觀念的東西,遇到不同的聲音第一反應是 how to defense。你是否嘗試過換位思考?或許他說的是對的呢?

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Aumann 在論文 “Agreeing to Disagree” 中曾經提出,如果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換句話說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麼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虛偽的。而現實當中的結果往往是大家各持立場,很少妥協。可悲的是人們往往在一些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上進行爭論,例如公民是否應該有權持槍,Java 和 C# 哪個才是更好的編程語言,豆腐腦是鹹的還是甜的……

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對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個第一印象。這個種子一樣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重要,就像 Inception 這部電影中所描繪的,猶如蝴蝶效應般決定了你的很多想法。你第一次喝豆腐腦就是甜的而且你感覺還不錯,那麼當別人說豆腐腦是鹹的時,你就會堅定地反駁,並且舉出一大堆例子來證明。所以我們天生就是律師思維,而且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作用,我們往往會選擇性排除異己思想的負面刺激,只接收讓自己舒適的正向刺激信息。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觀念會變得越來越極端。

為了不被極端主義思潮所左右,一種好的思維模式應該是不要預設立場,兼聽則明。一些常見的預設立場包括:“中國的官都是貪官”,“西方民主體制不適用於中國”,“中醫是偽科學”等等。所以我在微博上關注李承鵬賀衛方,也會看看毛左都說了些什麼。所以即使我是資深微軟黑,我也會訂閱一些 MVP 的博客了解 M$ 的新技術。這種主動且刻意地吸收可能修正我自身觀點信息的做法,實際更加讓我明確了哪些是值得堅持的。

多嘗試科學家機制,那麼在下一次當同事聲稱“這條 SQL 在上億記錄的條件下一定會有性能問題”而你無法贊同時,先做一次模擬測試,用數據來說話。

鏈接:於人同野《別想說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