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可以努力的日子,都是一份厚礼。
生活随笔
其实,我是一枚文学青年。。。
优秀的习惯
2016 1月 24th
创业维艰
2015 7月 12th
信息量
2014 7月 26th
突然感到无比赞同 Livid 关于“信息量”的阐述。
信息不对等在这个世界无处不在。香港本地的电子商务并不发达,就有那么一群人,专从大陆的淘宝网购入新奇的产品,快递运至本地便加价甚至以数倍的价钱卖出。所谓商业,不就是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低买高卖的牟利活动吗?差价便是信息的价值。代码、技术并不是你所处的信息产业的全部,核心仍然是“信息”。
你通过上网读书获取信息,你通过工作写作输出信息。所以你所做的就是传递你所了解的信息,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去为这个世界产生有益的价值,同时换取回报的薪水。日复一日。人的一生本质就是在与周遭的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
你需要不断积累自己所热爱的方向上的信息量。归纳和整理。丢弃那些质量低劣的,分享那些深刻有趣的。
不间断地学习就是庞大的输入,当你积累和总结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相当多的人需要你所积累的信息,去创造,去改变。输出,帮助别人,这个世界自然也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物理学家可能会将眼前的事物看作一堆原子夸克以及力的相互作用;法律学者则会解读出人类社会中什么是公平正义;而你看,在一个 IT 人眼里,世界就是上面这个样子。潜移默化中,这样的信念会成为你价值观的一部分。
2013 时光机
2014 1月 5th
言论的边界
2013 10月 20th
我之前对于香港的法制和自由的印象可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或网络,诸如每年六月第 4 天的维多利亚公园,或者七月第 1 天数十万人的街头。这些新闻标题和数字给人的感觉只是字面上的意义,而往往是在你自己亲身体验一番,烛光和呐喊后,你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叹:“这个地方,这一刻,我是自由的。”
媒体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媒体可以操纵民意。在一个新闻自由的地方,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负面的消息,“搞一个大新闻” 来博观众眼球。譬如我每天上班在地铁都会看的一份日报,关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版面从来都是“黑出翔”的节奏。“客观中立”不过是一套说辞罢了,各种鲜明犀利的报道和文章才会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
这当然会让我产生对自由的困惑。言论自由真的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果真这样,那诽谤、写勒索信都不会入罪,因为它们都只是说说写写,欺诈、在法庭作伪证也都不会判罪了。若非如此,即不会有绝对的自由,那么 边界 在哪里?《批评官员的尺度》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言论自由”这个议题。
所谓公司
2013 7月 6th
你不可能说服我
2013 6月 22nd
最近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客,叫做“学而时嘻之”。博客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者给自己贴上了“赛先生门下”、“职业物理学家”、“尽量用数据说话”几个标签,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即使谈论的是社会或政治话题,却也确实都弥漫着一股严谨的科学精神。也难怪,几乎每篇文章都能上杂志并获得广泛的讨论。
生命的热度
2013 6月 15th
有时候你会突发感慨——减肥的最佳途径就是大病一场。按照程序员的体型发展,你已然达到身怀六甲的节奏。然后就是恰如其时的一场生病,头晕、腹泻、无力。一夜回到解放前。端午节这几天几乎就是宅在家里睡过去了,内心犹如 N 年前因为睡过了整整一个周日下午而深感负罪,什么都没做,而时间消逝了。你本可犹如 N 年前多做一套模拟试题一样,多读一本书,多写一点文字,见见朋友,或者看一部想看的电影。
时光似乎在瞬间就过去了,当你想要开始写点什么的时候,头绪太多,却突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躺在床上隐约间做了几个白日梦,但不确定,昏昏沉沉,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好像一部情节凌乱的故事片,带你去到你从未想到自己会去的地方。
财富观
2013 4月 28th
我以为一个青年在大学时代,世界就已经完全呈现在他的面前,人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基本上也已经定型。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关于过去未来,只因为我还见识太少。旅居香港,更庞大的世界扑面而来,形形色色的人和源源涌入的信息压迫,不断颠覆我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看法。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财富的渴望。但是财富从何而来呢?金钱并不等同于财富,王建硕 认为 在某一个时刻,钱的总量是固定的,有人多一块,就必然有人少一块。但是财富却不同,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开始把自己的一个坏了的相机修好了,这个时刻你的钱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你的财富发生了变化,你变得比原来多了一个“好相机减去坏相机的差价”那么多财富,广义上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财富增加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