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可以努力的日子,都是一份厚礼。
财富观
我以为一个青年在大学时代,世界就已经完全呈现在他的面前,人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基本上也已经定型。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关于过去未来,只因为我还见识太少。旅居香港,更庞大的世界扑面而来,形形色色的人和源源涌入的信息压迫,不断颠覆我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看法。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财富的渴望。但是财富从何而来呢?金钱并不等同于财富,王建硕 认为 在某一个时刻,钱的总量是固定的,有人多一块,就必然有人少一块。但是财富却不同,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开始把自己的一个坏了的相机修好了,这个时刻你的钱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你的财富发生了变化,你变得比原来多了一个“好相机减去坏相机的差价”那么多财富,广义上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财富增加了这么多。
这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进而我想到,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所穿的衣服,所吃的粮食,所用的计算机……都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居然可以获得来自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如此伟大的馈赠,使得我不必打猎耕田茹毛饮血。
而我又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呢?不管怎样,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回到之前的问题:财富从何而来?我时常在想,靠着程序员这门手艺的微薄工资,是不可能致富的。我要找女朋友,我会结婚,还要养孩子供其吃饭、读书,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几乎所有年轻人要面临的巨大压力,直到中年。我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是我的父辈从青年到中年的一个历程,回想当时那个年代家里的一穷二白,而今有幸未算贫穷尚有富余,我惊讶于一介平民百姓在这 20 年间所创造的财富。更不用说李彦宏马化腾们,从白手创立起互联网的帝国,成为身价亿万的富豪。他们怎么能赚那么多钱呢?
他们做出了人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发展就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推进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会有强烈的动机将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而藉着“看不见的手”,一个显著的结果就是社会从整体上快速地变得富有,这也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当然后来的“纳什均衡”挑战了这个理论)。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财富的初始值可能并不相同。除了被创造,财富的其他来源还包括赌博、婚姻、继承、偷窃、诈骗等等,比如你有个牛逼的爹,那么就相当于拥有了一笔天降横财。
就好象一局德克萨斯扑克,有人上来拿了AA,有人拿的却是35。
按照从小就被灌注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就算建国大业了平分地主财产了,由于每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异,创造的价值必然有差别,这样经过几个世代后,财富的分布又变得不太均匀了。比方说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次元,我们每个人的初始值不同,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马太效应显现。
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为我们 描述 了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另一部 短片 揭露了美国的贫富差距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
根据这里面的数据,最富有的 1% 的人群所拥有的财富近乎是全美国的四分之一,他们持有美国一半的股票、债券和基金,而底层 50% 的美国人持有仅 0.5%。所以不论中西,特色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财富的分布到底怎样算是合理呢?片尾提出了这个问题,富人赚钱也是靠努力的,但你真的认为一个 CEO 努力的程度是他手下员工的 380 倍吗?
我相信中国的状况不会比美国更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赚得盆满钵溢,但是很少有人能获得老百姓的尊重。有人把这个简单地归结为中国人的仇富心理,但却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往往认定一个人的钱是赚得不干净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在中国国富民穷的局面下,也有官商勾结的一些人早早就放弃了理想,这是一个复杂的原因。但是从全世界范围上看,发了财赚了钱同时又受到人们尊敬的企业,太多了。
比如 Google,把“不做恶”当作了公司的座右铭。比如比尔·盖茨,现在一心投入他基金会的慈善事业。虽然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像厌恶百度一样厌恶着微软,不过,比尔·盖茨的确令我敬重,我甚至认为他比乔布斯更伟大。
慈善 是解决贫富问题的一个途径。我所说的不是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而是一种心态。关键在于,赚到钱的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所以更容易赚钱。比如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很容易找到一份体面工作,而那些因为客观原因无法接受教育的人只得出卖廉价的劳力。相对于比自己穷的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于是我时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如果我不回报我所对应的获得,那么当初为何不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
我们有义务去帮助不被命运眷顾的他们。然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执著于财富的“原罪”,也极少见到人们因自觉“负罪”而谦恭自抑。反之却是各类“富豪榜”层出不穷,以炫耀财富为目的的奢侈消费畸形膨胀。财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摆平”一切的神奇角色,其中也包括慈善。
《浪潮之巅》中有一章“硅谷的摇篮”,讲到斯坦福大学对科技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成立和发展却是充满传奇。斯坦福夫人省吃俭用以维持大萧条时期学校艰难的财政运转,让我们看到一位慈善家的美德。书中有这么一句——
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这也相当地诠释了我在香港所见到的一种 社会风气 。但是中国社会缺乏这种风气,就连那些富人,都在想着如何将资产转移到海外,如何移民逃离这个国度。
我记得国内的相亲娱乐节目《非诚勿扰》,有一期 上台的是个美籍华裔帅小伙,在几轮打分后有 2 位女嘉宾还没有灭灯,小伙子获得了选择的权利。末了他向 2 位女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中了 1000 万美金的大奖,你会怎么利用?”结果台上光鲜亮丽的女孩没有一个的回答能让人心动。我鲜明地记住了他走下台时失望的表情。
这是文明程度的差异导致吗?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制度。众所周知,美国的巨额遗产税相当不利于富翁们把万贯家产留给下一代。比尔·盖茨如果没有把全部财产 580 亿美元捐赠掉的话,他的子女想要拿到这笔天文数字财产,先得交 319 亿美元的税。同时还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两税相加,达到遗产价值的 70% 以上。
而捐款可用来抵税。遗产税对慈善捐赠一向是一大促进力量,所以我们看到年仅 28 岁的 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都已经开始 捐赠 自己的财富。小布什政府曾经试图减免遗产税,这样一来最大的受益人无疑是美国顶级富翁,但他们却成为最强有力的反对者。120 名顶级富翁联名在《纽约时报》的社论版以广告方式刊登请愿书,要求国会继续保留遗产税。沃伦·巴菲特更是义正辞严道:“这是绝对愚蠢的做法。废除了遗产税,将使国家出现财富贵族,意味着某些人将根据世袭而不是根据才干来掌握国家资源。”
美国的富豪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他们受惠于这个时代和这种社会制度,自然对它们感激不尽,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此外,不像其他一些国家尊崇世袭的爵位和财富,美国崇尚个人奋斗。这些制度上的做法不只是“杀富济贫”那么简单,它已被广泛认可为美国民主、经济和社会的调节器。
最近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接受了《南华早报》的 采访,当记者问到他“对于中国日益增多的富裕人群,你在慈善事业方面有什么建议要提供”时,他回答得非常好:
变得富裕的中国人已经对慈善事业展现出了真实的兴趣,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因为我觉得对于那些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利益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把其中一部分利益返还给那些不够富裕的人。我觉得,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我觉得,从事慈善事业是人们的自然本能。不过,慈善事业也有着不利的副作用,原因是慈善活动会将受捐助者变成慈善的对象,从而让这些人依赖于慈善而非依靠自己。有些人确实需要得到照顾,比如说病人和老人等;但对于儿童和年轻人来说,更要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自我提高,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奖学金比慈善捐助要好。
教育 是慈善的一个途径。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让人们获取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局面甚至致富;另一个层面,则是散播善心,以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影响千千万万的人,鼓励人们做慈善。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在 2012 年仅占 GDP 的 4%,而西方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仅政府投入很多,NGO 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持也都占有很大比例。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访问弗吉尼亚州一所中学,对全体学生发表了极具智慧和感染力的演讲,推荐大家看看。
最后,以吉姆.柯林斯在他著名的商业书籍《基业常青》中的一句话作结。
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所驱使的人,所赚的钱比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赚的钱更多。
这篇文章由lovelucy于2013-04-28 18:26发表在生活随笔。你可以订阅RSS 2.0 也可以发表评论或引用到你的网站。除特殊说明外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并遵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创作协议,转载或使用请注明作者和来源,尊重知识分享。 |
批评不自由
则赞美无意义
Mozilla 11.0 Windows 7 大约7年前
我记得国内的相亲娱乐节目《非诚勿扰》,有一期 上台的是个美籍华裔帅小伙,在几轮打分后有 2 位女嘉宾还没有灭灯,小伙子获得了选择的权利。末了他向 2 位女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中了 1000 万美金的大奖,你会怎么利用?”结果台上光鲜亮丽的女孩没有一个的回答能让人心动。我鲜明地记住了他走下台时失望的表情。
I can clearly remember that I watched this.
It’s disappointing that no one even think of this, although those girls looked young, smart, beautiful on the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