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可以努力的日子,都是一份厚禮。
社交網絡
Facebook Mobile Hack 2012: Hong Kong
2012 5月 27th
由Google+在中國開放訪問想到的
2012 2月 21st
有消息稱 Google+ 今天已經在中國解禁,雖然目前 Google 官方並沒有回應此事。此次開放的時間點頗為耐人尋味,因為儲君此前在美帝大展親和力,有點實質性的進展包括宣稱每年加大進口好萊塢電影大片數量,國內電影業界直呼“狼來了”。
如果此次 Google+ 的開放訪問不是間歇性網絡故障所造成的,那麼國內的互聯網也將面臨著狼來了的憂慮。即使 Google+ 在外國還未能趕上 Facebook,但中國的社交網絡格局與 Facebook 帝國一家獨大遠遠不同。
最應該憂慮的是百度。是的,就是目前市場份額已經超過 80% 的百度,那個仰仗體制庇護以及壟斷地位而無所忌憚的百度。說實話百度的搜索結果質量已經遠遠無法和現在的 Google 相比,特別是在引入了 +1 之後,我在 Google 所得到的信息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個人興趣相關了。因為我在 Google Reader 訂閱了很多業界人士的博客,又在 Google+ 上圈養了大量有共同關注點的朋友,他們的權重極高,他們的 +1 推薦對我來講很可能是具有高質量價值的內容。在 Google+ 基於圈子的傳播作用下,即使是同樣的關鍵詞,每個人的搜索結果都會不同,只要我登錄了 Google 帳號,Google 呈現給我的搜索結果很大程度上被這些社交元素影響,而這種影響是積極的。
反觀百度,目前在社交網絡、個性化搜索上的努力可謂毫無新意。
陰謀論者可以各種不靠譜地猜測,Google 捨不得中國這塊蛋糕而終於做出妥協,和中國當局達成了某種共識。畢竟之前“基於國別過濾內容”的新聞不是還炒得沸沸揚揚么?Twitter 為了進入新興市場而開發了一套過濾系統,當消息由於某些國家的法律規定而無法顯示時,仍可以在其他地區被查看。這的確是耐人尋味,當然,這一切也很有可能只是我一個人在這裡毫無意義的意淫。
PageRank與社交網絡模型評估(3)
2011 5月 25th
5. HITS算法
與PageRank算法類似,HITS也是在網絡建模和權重排名中比較經典的算法。
有的時候我們希望把高centrality值賦予那些鏈接了很多重要節點的節點,例如綜述性的學術論文引用了該研究領域內的大量重要論文,於是這篇綜述也被認為很有價值。因為即使這篇論文沒有為該科研領域做出什麼突破,但它總結了已有成果,告訴大家去哪裡找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論文。
於是我們擁有兩種節點:authorities(權威型)的節點包含了具有貢獻的原創信息,hubs(樞紐型)節點總結了很多信息,指向了很多authorities節點。Kleinberg是康奈爾大學一位十分牛B的年輕教授(70後年輕有為啊!),他提出了hyperlink-induced topic search (HITS)算法來量化計算authority centrality和hubs centrality。 更多 >
PageRank與社交網絡模型評估(1)
2011 5月 2nd
Hello world!
2011 3月 31st
大家好,我搬到自己的新窩來了。
這裡是我的個人博客,主要記錄IT相關技術以及自己的成長曆程。《深入淺出MFC》的作者侯俊傑曾經提到過“帶藝術氣息的軟件創造行為”,頗有些理想主義。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甚至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思來想去,在寫日誌的時候我會一遍遍地檢查以防出現錯別字,在寫代碼的時候我會看變量命名是否規範代碼縮進是否對齊。表面上看我很實在,實際骨子裡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Code is poetry. 在別人評價我悶騷的時候,我都會像周星馳那般嚴肅地糾正道:“其實,我是一個文學青年。”
本科的時候在一群大牛的佈道下開始使用Linux,一開始沉溺於展現各種amazing的桌面特效和倒騰各種有趣的應用軟件,隨後頓悟,這些都是浮雲,只是引導興趣以及用於在mm們面前炫耀。於是開始務實地使用server版系統,學會vim、gcc、gdb並在它們的陪伴下完成了諸多課程設計。
大四應該是最充實的時候,我加入了Z教授的實驗室,結識了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研究生並和大家打得火熱。在L老師和S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某軍方軟件(分布式系統)的研製,熟悉了整套軟件開發流程。而後又參與了另一個J2EE項目的前期工作,隨後因畢業不得不退出這個帶給我成長和快樂的團隊。畢業論文也在這個時期完成,最後居然還混了個省級優秀。
此時的我只能說才剛剛上道,很多技術泛而不精,我意識到一定要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入研究。感謝Z教授給我寫推薦信,使得我有機會在香港中文大學繼續求學。來到香港,在經歷了一番短暫的culture shock後,開始適應這邊國際化的教育模式。全英文授課,全英文report & presentation,全英文考試。講授的課程也都是雲計算這類業界前沿領域,教授們都是大牛級別,不是ACM IEEE院士就是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審稿人。
其實我為是走學術路線還是工程路線躊躇猶豫了很久。在實驗室的日子逐漸了解到國內複雜的學術生態環境,科研,早已成為功利主義下的犧牲品。我熱愛我的祖國,IT的未來也在中國。身處牆外接受了很多技術熏陶,我開始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腳。
了解更多個人信息,或者你有一份好的職位推薦,歡迎聯繫我。
歡迎訂閱我的博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