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其中的 一個回答 讓我印象深刻。

文中提到了一個英文單詞 maintenance,在 IT 人眼裡這意味着網站故障宕機,又或者是 12306 服務器每晚定時下線維護。多麼令人沮喪。

而我們的生活,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 maintenance 上:一日三餐,上班,睡覺,上廁所,洗衣服,去超市採購食物……不知不覺,生命和時光就如流水一樣溜走了。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寫過的《匆匆》。

而這僅僅是物質生活的維持成本。在剩下的時間裡,我們可能很難抽空會見一下老友,只好在朋友圈裡刷刷新鮮事點點贊,更不用說多久能和父母聯繫一次,那麼這就是我們維繫社會關係的成本。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 maintain 的事務也越來越多:事業、伴侶、孩子、父母……我們再也不像兒時那樣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在學習,探索這個世界。默默地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同樣的生活方式,不敢冒險,因為肩負重擔。

那些傑出的人,無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有回報。作家格拉德威爾在他類似“成功學”的《異類》一書中說道:“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 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 10000 小時,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至少需要五年。這也大概是一個 PhD 畢業所需要的時間。人生還要經歷波瀾,走一些彎路,那麼這樣看來似乎更加遙遙無期了。

我時常回想,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自己何以抵達今時今日此時此地。令我驚訝的是我原來有着一些優秀的習慣。

例如之前總是在口袋裡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各種 todo list,讓自己知道下一步的行動。真的是隨身攜帶。當然現在已經有了手機便簽記錄。終究是令人懷念的。

再比如,高中時上學放學總是會在路上聽英語。那時 mp3 都還未面世,索尼有一款 walkman 體型纖薄,代表了當時的最新科技,可是太貴,我記得大概要 1000 多塊吧,當時家境拮据買不起。我就把富二代同桌的 walkman 無償徵用過來聽英語磁帶,反正是我哥們,他都用來上課聽歌,回家也不用了。直到有一天,好像是在公交車上,他取下我的耳機說一起聽一下,然後臉上就是“卧槽”的表情,“原來你每天借過去是聽英語啊,哥還以為你聽的是周杰倫,尼瑪……” 哈哈哈哈……

反觀現在呢?智能手機已經發展到如此便捷了,我卻沒有再保留這樣的習慣,反而在汪身上看到了延續。據他說他已經利用路上的閑暇聽完了整部《Zero to One》,以及《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真是不給人一絲喘息的機會。

開源,節流。是要做多一些時間管理了。

純銀在他的《畢業季》里情感真摯地寫到——

我還沒有真正熟悉這個校園啊。

卻要離開了。

傷感得快要哭出來。

這世界很大,這世界就是校園。我想每個人都不願在年老臨終時對自己說,“我還沒有真正熟悉這個世界啊,卻要離開了。”

夢想般的人生就是,一直在做夢想中的事情。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