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其中的 一个回答 让我印象深刻。

文中提到了一个英文单词 maintenance,在 IT 人眼里这意味着网站故障宕机,又或者是 12306 服务器每晚定时下线维护。多么令人沮丧。

而我们的生活,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 maintenance 上:一日三餐,上班,睡觉,上厕所,洗衣服,去超市采购食物……不知不觉,生命和时光就如流水一样溜走了。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写过的《匆匆》。

而这仅仅是物质生活的维持成本。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可能很难抽空会见一下老友,只好在朋友圈里刷刷新鲜事点点赞,更不用说多久能和父母联系一次,那么这就是我们维系社会关系的成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 maintain 的事务也越来越多:事业、伴侣、孩子、父母……我们再也不像儿时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在学习,探索这个世界。默默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同样的生活方式,不敢冒险,因为肩负重担。

那些杰出的人,无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有回报。作家格拉德威尔在他类似“成功学”的《异类》一书中说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 10000 小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至少需要五年。这也大概是一个 PhD 毕业所需要的时间。人生还要经历波澜,走一些弯路,那么这样看来似乎更加遥遥无期了。

我时常回想,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自己何以抵达今时今日此时此地。令我惊讶的是我原来有着一些优秀的习惯。

例如之前总是在口袋里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各种 todo list,让自己知道下一步的行动。真的是随身携带。当然现在已经有了手机便签记录。终究是令人怀念的。

再比如,高中时上学放学总是会在路上听英语。那时 mp3 都还未面世,索尼有一款 walkman 体型纤薄,代表了当时的最新科技,可是太贵,我记得大概要 1000 多块吧,当时家境拮据买不起。我就把富二代同桌的 walkman 无偿征用过来听英语磁带,反正是我哥们,他都用来上课听歌,回家也不用了。直到有一天,好像是在公交车上,他取下我的耳机说一起听一下,然后脸上就是“卧槽”的表情,“原来你每天借过去是听英语啊,哥还以为你听的是周杰伦,尼玛……” 哈哈哈哈……

反观现在呢?智能手机已经发展到如此便捷了,我却没有再保留这样的习惯,反而在汪身上看到了延续。据他说他已经利用路上的闲暇听完了整部《Zero to One》,以及《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真是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

开源,节流。是要做多一些时间管理了。

纯银在他的《毕业季》里情感真挚地写到——

我还没有真正熟悉这个校园啊。

却要离开了。

伤感得快要哭出来。

这世界很大,这世界就是校园。我想每个人都不愿在年老临终时对自己说,“我还没有真正熟悉这个世界啊,却要离开了。”

梦想般的人生就是,一直在做梦想中的事情。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