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binru (濱儒), 信區: Abroad
標 題: 熱愛的理由
發信站: 珞珈山水 (Mon Oct 18 12:28:40 2010), 站內

當我從日本開會轉道回國簽證的時候,我見了很多人。在北大化學系,我遇到了G君,朋友語重心長的勸說,最好不要回國,留在美國,為了自己和後代。

其實回國也好,留美也罷。都是遙遠的事情,現在彷彿可以不管。總有一天會要面對。或許歸國的選擇,有那麼一點愛國的情懷——但是不多。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血液裡面早已烙下了中華的印記。

我和我的父親,經常會促膝長談。我的父親,希望他的兒子能走他按他的想法走下去。但是在成長的過程,我的經歷卻一次又一次的和他的想法發生衝突。但是不論如何衝突,他始終能感覺到欣慰,因為我和他畢竟永遠在一個道德體系裡面——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值得珍惜,什麼值得放棄。雖然不盡相同,但大體是一致的。在一個中國傳統的事業單位裡面,他現在已經老了,不能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憧憬未來,自強不息。但是他能感覺到一種欣慰在他的心頭蕩漾。因為,有他的兒子在走他想走而不能走的路,去實現他已經無法再實現的夢想。

兒女是一個人生命的延續。而最成功的父母,就是能和兒女成為知己——不在乎兒女的回報,不在乎兒女飛黃騰達。

如果留在美國,兒女們在另一個體系裡面長大。我曾經珍惜過的東西,他們不屑一顧。而他們珍惜的東西,我們認為不足珍貴。我們為之奮鬥,流汗,為之忍受孤獨和壓力的東西,他們能輕而易舉的獲得。他們努力的東西,我們不懂,無法去分享那種酸甜苦辣。當他們為了考取哈佛牙醫,耶魯法碩而奮鬥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插不上話,更無法去提供建議和幫助,或許我們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好好乾,小夥子,不論你幹什麼,父母都支持你”,用以掩飾心中的茫然和無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只能給予鼓勵,談不上分享。

我的師兄在離開學校後,去了德州巴斯夫。短短的一年,更新了座駕,買了別墅。然後在匆匆忙忙的奮鬥過程中,兒子一天天的長大,越發的美國化,越發的陌生。他們談論的東西連在美國混了十多年的師兄也不懂。某一天,幼兒園的兒子回來直呼他的名字LLH,他在極度氣憤之餘,居然一時間沒有想出教訓兒子的理由——好像在美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了晚輩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另外,打美國小孩還是犯法的。

這就是悲哀。

當然理想沒有貴賤。文化的種類也有沒有貴賤。我不會弱智的認為,范蠡西施的故事比海倫帕里斯的故事更動人;不也不會認為為了清華北大而奮鬥比哈佛耶魯更高尚;我不會由於受過孔子的熏陶而譏笑他們信奉耶穌;我同樣也不會由於熱愛四川菜湖南菜而否定法國龍蝦日本生魚片的美味。但是,我堅持我自己愛的東西——由於我生活在這個國度。我從小就是聽蘇武,霍去病,三顧茅廬長大的。我從小就是吃水煮魚長大的,而不是日本生魚片。

我也和大多數北美留學生一樣,經常在停車場徘徊。看到保時捷,我也經常會去YY,如果我能坐進去它,是不是會有“怎麼瞅怎麼帥”的效果。在許多個深夜,無聊的時候,也經常打開BMW的官網,看看BMW-X5的價格,YY一下如果年薪X萬的話,幾年能買上BMW。但是就算奮鬥個十年二十年,擁有了寶馬保時捷大別墅,so what? 那又能怎麼樣呢?

幸福的定義,能和自己愛的人一起回顧自己過去的點點滴滴,回顧少年時期的懵懂,一起展望我們共同的未來。

幸福的定義,就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早上被淘氣的兒子女兒吵醒。他吵着要我給他講述趙氏孤兒的故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父子倆永遠有說不完的話——或許某一天他會提出他眼中的令狐沖和我所說的不是一個樣子。從來不用花十分鐘去費力的解釋,什麼叫“說曹操,曹操到”。

幸福的定義,就是看着子女一天天長大,兒子或者女兒越來越像當年的自己,一樣的傻氣,一樣懵懂,遇到過同樣的事業和感情的問題。然後我能分享他們經歷的挫折,壓力,激情。告訴他們,他父親當年的酸甜苦辣,所留下過的遺憾,然後分享自己經驗。希望他們能夠珍惜和感恩。

幸福的定義,就是自己老了,有自己愛的人陪自己慢慢變老,然後再靜靜的看自己生命的延續,去奮鬥,延續自己的激情。

這些就是回國的理由,這些也就是熱愛的源泉。

或許,有一天,這些信念會由於現實而被擊得粉碎。我們會由於國內高昂的房價,而不得不繼續着遊子的悲歌;會由於國外更優厚的科研條件,放慢歸來的腳步。我們也會由於三氯氰胺,地溝油而對這個國家充滿憎惡。我們也會憎惡不平等不民主不自由的制度。但是,這一切都不會減少我們的熱愛。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不是由於她比別的地方更優越,僅僅只是她是生我養我的故土。

時間不會比熱愛更長久!

※ 來源:·珞珈山水 http://bbs.whu.edu.cn·[FROM: 24.14.33.*]